天宫课堂第二课观看总结

时间:2024-10-19 04:39:49 热门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看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宫课堂第二课观看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看总结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看总结1

  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走进天宫课堂感受奇妙太空,20xx年3月23日,XX小学组织学生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采取了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现分层、演示天地之间抛物区别、介绍核心舱高微重力、无容器实验机柜,展示本次任务中开展的空间科学实(试)验进展,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作用,课堂内容的展播,在又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梦想的.种子。

  不同于平日里的“三尺讲台”,孩子们对于400公里天外“最高”讲台的好奇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聚精会神地观看了“天宫课堂”的直播。他们对实验充满了热情与好奇,也想赶紧跟着宇航员的脚步去一探究竟。听着宇航员的讲解,时不时地发出或肯定或疑惑的声音,好似他们在亲身操作实验一般。

  通过本次对“天宫课堂”的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太空知识的博大精深,航天员演示的奇妙的物理现象,也让不少同学更加向往“星辰大海”的神奇。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感受中国的科技力量,相信同学们在活动后能为了建设未来强国,加速我国的科技进步,更加奋发学习科学知识。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看总结2

  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上向全国中小学生讲授科普课。新颖的授课方式、直观的物理现象等等,将给孩子们植下热爱航天、热爱科学的萌芽,给青少年学子打开认知世界、追逐梦想的大门。

  浩瀚宇宙,苍茫太空,自古以来就令全人类神往。中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诸多传说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无穷的奥秘等着人类去探索、去发现。

  通过“天宫一号”授课,孩子们知道了为什么水滴在太空与在地面会呈现不一样的状态、失重条件下如何测量物体质量、陀螺的旋转有何奥秘……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的直观表现,也是人类追逐太空梦的具体成果。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不会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

  壮丽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无数先驱和智者。他们用超越时代的智慧和勇气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泽后世的壮举。哥白尼仰望星空发表了“日心说”,布鲁诺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仰望星空,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伟大的科学精神在民众间生根发芽,使思想之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旅途。

  相对于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暂而渺小。但也正因为生命和梦想的存在,才让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机和意义。追逐梦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脚踏实地勤奋实践。仰望星空,会让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让人们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该如何认识个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个人对国家和历史的责任。把个体生命同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梦想放置于集体的梦想之中,不骄不馁、不断奋进,人生的意义必将更加深邃。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看总结3

  启迪心智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的受众主要是中小学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阶段最宝贵的财富。课本中高度浓缩而又晦涩的知识往往学起来较为枯燥,而当被这些理论支撑的科学实验,在孩子们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师”演示出来的那一刻,牛顿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题海里让人停滞的知识之锚,因为它们全都活了起来。科普知识的活力会转化为心智未开的少年求学途中的动力,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孩子为追寻当年的太空实验而成为颇有建树的科学家。

  理解科学需要“仪式感”。除过那些无人不知的科学天才,没有多少人天生对物理公式或数学推导有近乎纯粹的兴趣。就像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功用一般,“天宫课堂”就是一部现实中的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的问世从感性的角度让一代人拥抱科学,认识宇宙,“天宫课堂”则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用更理性的视角帮助青少年理解科学之美。

  对外宣传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开播面向全球,授课内容可根据新媒体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切实把科普教育这堂大课上出了“国际味”。能在国家空间站做“天宫课堂”的.项目,无疑是我国科技软实力的彰显。用航天事业“夹带私货”,早已是世界强国们做广告宣传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罗斯就曾在索契冬奥会和世界杯期间将奥运圣火和足球带上太空造势。航天工业需举国力以成,在太空里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闻。我国打造独一无二的“天宫课堂”品牌,象征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里程碑时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仪式感”。把课堂搬上太空并非浮于表面的科学作秀和形式主义,而是因为它同科学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补,用一种说服力的方式,向每一个崇尚科学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验证理想的契机。这样的“仪式感”值得再多“亿”点。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看总结4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宫课堂,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别激动。

  首先,我看到他们喝水的时候,并不是用我们那种普通的.杯子,而是用一个袋子,上面有一个吸管来喝水。我还发现他们不是刚开始就喝,而是先把水挤出来。水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一张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里。我了解到是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所以东西才都漂浮起来。

  随后,他们利用水的张力,把水从水膜做成水球。给我们讲解了凸透镜成像实验,让我们懂得了凸透镜成倒立的像原理。

  通过这次天宫课堂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的太空知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用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贡献!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看总结】相关文章:

第二课堂的活动总结05-16

第二课堂活动总结10-03

小学美术第二课堂总结10-10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总结11-22

第二课堂活动总结模板08-24

[合集]小学美术第二课堂总结12-08

【热门】第二课堂的活动总结15篇05-16

《灯塔大课堂第30课》观看学习总结11-27

学习课堂总结12-04